《第四屆食品科技創新論壇暨2021大健康食品發展論壇》
4月20日,由《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食品伙伴網聯合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支持,微康益生菌戰略合作的“第四屆食品科技創新論壇”如期在上海龍之夢大酒店隆重召開。
隨著國家對健康中國建設的全面部署和深入展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和常態化,大健康產業受到全國上下的高度關注。
第四屆食品科技創新論壇堅持以“大健康食品”為主題,以“科學創新、技術落地”為宗旨,邀請了管理機構領導、行業科學家、高校知名教授以及一線生產企業研發總監,解讀了健康食品行業法律法規政策,分析了行業現狀,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加強產學研合作,搭建有效溝通橋梁,助推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為食品工業健康發展、國民健康事業夯實基礎,提供發展動力!
◆◆開 幕 式◆◆
大會主席:渤海大學副校長勵建榮教授
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黨委書記、董事長 郭明星 致辭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秘書長郭勇致辭
《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副主編馮媛媛致辭
食品伙伴網研發服務部經理董麗娟致辭
微康益生菌副總經理王棟致辭
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明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秘書長郭勇,《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副主編馮媛媛,食品伙伴網研發服務部經理董麗娟、微康益生菌副總經理王棟致辭為大會致開幕辭。
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明星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在食品行業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創新為傳統的食品行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既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快速提升,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藍海產業,自《“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大健康產業更是熱度空前。
經歷2020年的“新冠疫情”,大家對營養和健康的關注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食品行業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希望論壇總結行業發展經驗,不斷追求創新,從原料、產品到營銷,從基礎營養到特殊食品,多維度剖析食品熱點內容,創造更卓越的成果。
◆◆“科技創新獎”頒獎◆◆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科研工作者刻苦鉆研的目標,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是國家進步的強大動力。為支持且鼓勵理論走向實踐、科學成果有效落地,促進科學進步且推動市場發展,論壇從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兩個方向設立了科技創新獎。
獲得技術創新獎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微康益生菌、IFF(原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加多寶(中國)飲料有限公司、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獲得產品創新獎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諾佰克(武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仙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琛藍(美國)營養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賓格酵母抽提物、聯合利華食品(中國)有限公司、寧波市素蓮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龍王時代(北京)商業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新巨力食品科技研究院、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一輕食品集團。
◆◆演講嘉賓及報告簡介◆◆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田明 博士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田明博士針對保健食品管理現狀及國際比較進行了報告。報告中闡述: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是保健食品監管的基礎性工作,科學的原料管理是保證保健食品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關鍵。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保健食品應當建立包含原料名稱、用量及其對應功效的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并以此作為區分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的重要依據。功能聲稱是區分使用相同原料的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以及藥品的唯一依據。
現階段我國保健食品原料目錄制修訂工作進展緩慢,導致保健食品“雙軌制”監管落定受阻。近年開展的多次與保健市場相關的專項整治行動結果顯示,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宣稱保健功能是導致消費者對保健食品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報告聚焦保健食品原料和功能聲稱監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梳理相關監管政策和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國際經驗、專題調研以及前期學術成果,提出完善原料和功能聲稱監管工作的建議意見。
微康益生菌 市場總監 方端
微康益生菌市場總監方端對耐高溫凝結芽孢桿菌BC99賦能健康食品創新進行了報告。
隨著健康食品行業快速發展,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為開發更加獨特、更健康的產品,以提高產品競爭力,益生菌作為一種功能性原料受到越來越多食品企業的青睞。
報告指出凝結芽孢桿菌BC99是一種能形成芽孢的新型益生菌,具有優異的耐高溫特性,以及多種益生功效,目前已在食品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休閑零食品牌都已成功上市了呵護腸道健康的益生菌堅果。仙樂健康、唐小甜等軟糖生產廠家將凝結芽孢桿菌與糖果成功結合,開發出全新活菌型益生菌軟糖,實現了“讓益生菌活在軟糖里”的創新產品理念。
作為一種穩定性很高的產芽孢益生菌,凝結芽孢桿菌BC99是未來還可以廣泛應用于茶、咖啡等沖調熱飲,以及谷物麥片、零食棒、巧克力、飲料、乳制品、烘焙食品等領域,賦能更多健康食品創新。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雍凌 副研究員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雍凌副研究員針對新食品原料申報與受理規定及審批情況進行了報告。
報告闡述新食品原料的批準拉動了部分地方經濟發展,推動了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發展,也為地方扶貧開發提供了有效路徑。
新食品原料的評審工作則在支持、服務于社會和企業的同時,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杜絕新食品原料攝入而導致的健康風險。
隨著新食品原料(新資源食品)的審批和管理思路不斷更新,在定義范圍、審批形式、材料要求等方面均發生了很大的變革。
報告深入介紹了新食品原料的定義和范圍,申報材料的具體要求,提交申請的途徑和方式,專家評審時關注的要點,評審結果的可能情況,以及前期批準產品情況等,并針對申請人常見問題進行解答說明,有助于申請人順利開展申報工作,也為企業產品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諾佰克(武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OO 張陽
諾佰克(武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OO張陽圍繞新食品原料申報菌株馬乳酒樣乳桿菌ZW3助力產品健康升級展開了報告。
報告指出馬乳酒樣乳桿菌馬乳酒樣亞種ZW3篩選自西藏傳統乳制品Kefir,是諾佰克公司及其合作研發團隊歷時18年研究并成功商業化的優異菌株。
ZW3作為國家新食品原料申報菌株,是全球首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馬乳酒樣乳桿菌,具有調節腸道、調節情緒、提高免疫、抗氧化、代謝調節等多種益生功能,同時具有高產胞外多糖、高效去除亞硝酸鹽等優異的食品加工特性。其中,ZW3在情緒調節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并已率先獲得精神健康功能授權專利(專利號:ZL 2018 1 0008073.3)。
ZW3可以廣泛應用于發酵乳、食品飲料、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領域,助力產品的健康升級,造福消費者。
01
植物基分論壇
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 朱秀清 教授
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朱秀清教授針對不同擠壓技對大豆蛋白基仿肉制品品質影響及產品應用進行了報告。
報告闡述植物蛋白因含有合理的氨基酸比例和不含膽固醇成為人類健康的新寵,尤其是大豆蛋白作為素食者飲食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可制成形、味、口感等與相應動物食品相似的仿肉制品。
市場上現有植物基食品主要以大豆蛋白為原料,經過單螺桿或者雙螺桿擠壓技術擠壓制成組織化蛋白,用于肉灌制品、水餃、肉丸子及少量的仿生素肉休閑食品中。存在纖維絲不明顯,咀嚼性及口感風味不穩定的問題。
課題組結合多年對大豆蛋白擠壓技術的研究成果,從單螺桿和雙螺桿以及低水分和高水分擠壓技術角度剖析擠壓技術對大豆蛋白基仿肉制品的質構、風味及性能的影響,以及擠壓產品的特性、風味和應用,并提出大豆蛋白基仿肉制品加工的技術瓶頸和發展方向,為植物基產品加工提供參考。
龍王時代(北京)商業有限公司
R&D工作室 總監 曹建柱 工程師
龍王時代(北京)商業有限公司R&D工作室總監曹建柱工程師針對植物基食品的創新和原料選擇進行了報告。闡述了植物基的定義和發展歷史,分析了近幾年植物基食品的發展數據和發展方向,解讀了植物基創新方向和可行方案,對植物蛋白原料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了新原料的選擇方向以及植物功能性前景。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教授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李斌教授從結構設計到植物蛋白肉的口感、風味和營養研究情況進行了報告。
報告表示,隨著人類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全球肉制品消耗量快速增長,帶來越來越多的社會與環境問題。開發人造肉產品制備關鍵技術,一方面能緩解由于畜牧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另一方面也能順應健康、環保、均衡飲食的消費趨勢。
目前已有的植物蛋白肉類產品存在質構單一、保水性不佳、異味難以完全去除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了植物蛋白肉產品的商業化。植物蛋白肉口感、風味和營養的形成和調控需要不同尺度、多種相態組分的共同參與。
結合課題組多年對食品物性調控及營養學的研究,將植物蛋白肉作為一種復雜軟物質體系進行審視,從結構設計的角度切入,對植物蛋白肉的口感、風味和營養的形成和調控手段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總結。
思賓格中國區食品應用中心 經理 王捷
思賓格中國區食品應用中心經理王捷針對思賓格酵母抽提物在植物基中的健康美味方案進行了報告。報告闡述目前植物肉在原料選擇多樣性和質構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植物肉的風味仍然是一個挑戰,2021將是植物肉市場加速發展的一年,怎樣使植物肉嘗起來更像肉,更美味,同時保持使用清潔標簽,思賓格酵母抽提物結合應用實例分享在植物肉中的經驗,幫助企業搶占“鮮機”。
聯合利華北亞區冰淇淋食品及茶品類
研發總監 孫麗娜
聯合利華北亞區冰淇淋食品及茶品類研發總監孫麗娜就聯合利華植卓肉匠植物肉開發和餐飲解決方案進行了報告。
聯合利華旗下植物肉品牌“植卓肉匠”于2020年底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并與漢堡王等眾多客戶達成深度合作。“植卓肉匠”品牌雖然源自歐洲,在傳承了歐洲品牌特質以及行業領先的技術的同時,在中國市場更關注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國消費者打造美味健康的植物肉產品。
報告分享了聯合利華為中國消費者開發出適合中國市場的植物肉產品的經驗。包括對于中國市場消費者的理解,提升植物肉產品的風味以及植物肉新技術的嘗試。
在大力發展植物肉的同時,聯合利華在植物基領域全面發力,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植物基解決方案,包括冰淇淋、飲料和調味料等。最后分享了聯合利華在植物基領域的規劃和進展。
寧波市素蓮食品有限公司
創始人 張信良 董事長
寧波市素蓮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張信良董事長針對植物基肉制品的四個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應用進行了報告。
闡述了植物基肉制品的四個關鍵技術。一是將植物蛋白組織化或者纖維化技術,組織化常見的方法有濕法擠壓和干法擠壓,這將得到植物基肉制品的基本原料。
二是植物基肉制品的凝膠技術,包括植物蛋白的改性、海藻膠體及其他增稠劑的使用,這個技術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口感,成型、保存條件等。
三是植物基肉制品的色、香、味、口感等的調制技術,這一技術可以用傳統的工藝和現代工業相互配合,達到類似于肉制品的真實口感。
四是植物基肉制品的應用技術,植物蛋白肉和動物蛋白肉有很多區別,如果不能給予好的應用方案或者建議,再好的產品都會“寸步難行”。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
副總工程師 臧明伍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臧明伍針對植物蛋白仿肉制品成型關鍵技術與應用進行了報告。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總人口增長,食品可持續供給將面臨巨大挑戰,目前傳統畜牧業所造成的資源承載與環境壓力日趨加大,屆時動物蛋白的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同時傳統畜牧業還會帶來動物疫病、濫用農獸藥等問題。鑒于蛋白類食品對人體生理的重要作用,亟需植物蛋白仿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突破。
目前,植物蛋白仿肉制品在加工過程中普遍存在質構難以達到肉制品真實纖維狀的難題。介紹了通過調控加工基料,優化蛋白質添加種類和比例,添加纖維素類物質,同時優化擠壓的加工工藝參數,建立了植物蛋白仿肉制品的質構成型技術,較好的模擬了肉制品的質構特性,以期為植物蛋白仿肉制品加工提供技術參考。
02
乳與乳制品分論壇
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
副院長 范大明 教授
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范大明教授就液態食品綠色加工新策略——微波靶向殺菌技術開發與應用做了報告。
報告闡述精準熱加工是未來乳品行業實現綠色、健康、可持續生產的重要方向。以蒸汽為熱源的液態食品傳導加熱過程,存在熱量損失、管路結焦等問題,因此需要CIP清洗等必要環節。微波不需要傳熱介質,能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并且精準的能量輸入有助于乳鐵蛋白等關鍵活性物質的保留。
報告介紹了以管式微波加熱過程的加熱均勻性和能量轉換效率為研究靶點,開展連續式微波加熱過程的模擬仿真,設計并創制新型微波諧振腔,研制適用于以液態奶為代表的液態食品微波加熱裝置,開發低乳鐵蛋白損失的液態奶新型殺菌技術;探討了液體自身流徑互擾對微波熱響應的提升作用。對深入理解微波場下流體電磁響應規律,以及推進液態食品熱加工過程的微波綠色化替代均具有重要意義。
IFF(原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亞太區
應用部門經理 王德純
IFF(原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亞太區應用部門經理王德純針對一種賦予乳制品多種健康益處的新一代乳糖酶研究進行了報告。
報告指出牛乳是一種良好的營養食物,但其營養價值依然可以進一步改善,例如:乳糖不耐癥和不含膳食纖維。為了讓國人進一步消費乳制品,需要解決這兩方面的挑戰。
IFF的新一代乳糖酶—— NURICATM乳糖酶,可以讓乳制品獲得多種健康益處:通過NURICATM乳糖酶酶解牛乳,能夠獲得1.6g/100ml 以上的低聚半乳糖(GOS) 膳食纖維;無乳糖牛乳(乳糖<0.5%);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熱量;并略微增加牛乳的甜味?;贜URICATM乳糖酶的性能,報告分享了該新一代乳糖酶在多種乳制品的創新應用情況,為行業創新提供一些建議。
東北農業大學 王玉堂 副研究員
東北農業大學王玉堂副研究員針對應用大數據研究母乳為模板的嬰幼粉開發策略進行了報告。
報告指出以母乳為模板開發嬰幼兒配方乳粉是受認可的、可行的策略之一。近年來,研究人員細致研究了母乳、動物乳及嬰兒配方乳粉的各個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散落各處,很少被系統組織起來指導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開發。
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整理、清洗相關數據,利用儀器分析技術補充數據,建立母乳、動物乳、配方乳粉數據庫,應用化學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及代謝組學的計算理論和工具,從整體、宏觀的角度,計算母乳、動物乳及嬰幼兒配方乳粉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闡述了相似點和差異點變量的變化趨勢和工藝特性,分享了母乳為模板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配方及工藝開發的策略。
美贊臣嬰幼兒營養品研發中心
研發總監 韓軍花 博士
美贊臣嬰幼兒營養品研發中心研發總監韓軍花博士圍繞嬰幼兒配方食品——從標準修訂到產品研發進行了報告。
報告從新國標修訂的科學背景和主要證據、產品研發的重點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營養和質量一直是政府、消費者關注的重點,3月份發布了嬰幼兒配方食品系列標準。與上一版標準相比,本次修訂的標準有多項重要變化,如2段產品與3段產品分成兩項單獨標準,部分營養素增加最大值要求,部分營養素增加最小值要求,部分營養素從可選擇性成分改為必需成分等等。
報告闡述了上述變化的主要背景和科學依據、國際上的相關標準動態。另外,標準修訂后企業面臨著產品配方的修改。闡述了從原料甄選到配方修改,使產品在保質期內符合新國標要求,為產品研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
中國海洋大學功能乳與益生菌工程研究室
主任 張蘭威 教授
中國海洋大學功能乳與益生菌工程研究室主任張蘭威教授針對中國特色奶酪發展趨勢及產品開發關鍵技術做了報告。
結合中國乳制品行業發展和需求,歸納總結了國內外奶酪行業現狀,以及對中國乳制品消費的影響、制約因素。從奶酪起源、奶酪分類特點、營養組成、食用方法等不同側面,闡述了如何開發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奶酪。
進一步從政府引導、行業推動現實,分析了中國目前奶酪及其奶酪食品的現狀,提出中國奶酪及其奶酪食品的發展將朝著營養、即食奶酪、口感新穎、多樣化發展,未來特殊人群如兒童(奶酪)、白領女士(奶酪)將會形成走勢。
針對中國市場對奶酪及其奶酪食品的需求和行業生產的技術瓶頸,結合我國奶源的現狀,開展了奶酪相關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產品開發,提出了菌種發掘、快速成熟技術,制備中國特色的新鮮奶酪(夸克)、涂抹奶酪、芝士粉、即食奶酪、方便奶酪等產品開發的技術方案。
中國飛鶴創新中心
高級總監 蔣士龍 博士
中國飛鶴創新中心高級總監蔣士龍博士圍繞從母乳成分動態變化看嬰幼兒早期營養優化進行了報告,總結了23篇論文、3828個中國母乳樣本中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的數據,揭示了中國母乳中蛋白質和氨基酸水平均在后前60天內逐漸降低,此后保持相對穩定。
北京工商大學 宋煥祿 教授
北京工商大學宋煥祿教授就母乳化奶粉研發中母乳與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風味差異進行了報告。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嬰兒配方奶粉以母乳為研發基礎,是母乳的有效替代品。但長期喝母乳的嬰兒很難在短期內適應配方奶粉的風味,與嬰兒配方奶粉相比,嬰兒更喜歡母乳的風味,這意味著嬰兒配方奶粉在風味模式方面依然與母乳存在差距。嬰兒配方奶粉風味同樣關系到嬰兒的喂養和發育狀況,人們寄希望于嬰兒配方奶粉的風味能夠接近甚至是等同于母乳的風味,對嬰兒產生積極的影響。
報告中闡述,運用固相微萃取技術、GC-O-MS技術等一系列分子感官科學手段對母乳和不同品牌嬰兒配方奶粉的風味進行了深入分析,明確了二者之間的風味差異,為補充中國母親母乳風味的研究數據以及研發母乳化嬰兒配方奶粉提供參考,對發展符合中國寶寶口味的嬰兒配方奶粉具有重要意義。
03
功能性食品飲料分論壇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與工程學院
院長 廖小軍 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與工程學院院長廖小軍教授就高抗氧化活性功能飲料展開了報告。
天然植物源高抗氧化活性功能飲料的創制是食品加工的重要方向之一。報告闡述了以刺梨為原料開展不同刺梨品種抗氧化組分研究,分離、純化并分析了刺梨SOD分子特性,圍繞SOD濃縮、激活以及穩定等技術問題,集成開發了超濾-反滲透、超高壓、冷凍干燥等非熱加工技術體系,闡明了超高壓技術激酶機制,研創了具有抗氧化活性的SOD口服液、VC果汁、速溶粉以及全粉等系列產品。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蛋白質營養與調味技術中心 副總經理 李庫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蛋白質營養與調味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李庫圍繞固體飲料的口感與風味提升解決方案展開了報告。
報告闡述,隨著新式茶飲的興起,固體飲料市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下,固體飲料市場出現了小幅回升,整個行業正在積極尋求新的方向。
根據相關機構分析預測,受疫情影響及飲料行業的大健康趨勢,2021年中國固體飲料行業將圍繞“消化健康”、“體重管理”、“代餐輕食”及“免疫健康”四個健康方向發展,但固體飲料的健康升級難免會帶來口感與風味的犧牲,如代糖化帶來的甜感損失,小分子肽引入的異味及植提類產品因原料引入的異味等,對此,研究嘗試應用酵母抽提物來解決固體飲料因升級帶來的口感與風味缺失,助力固體飲料的健康升級。
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科學家 郭學平 副總經理
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郭學平副總經理以功能性食品原料透明質酸鈉UltraHA的創新應用為主題,對中日口服美容市場進行了解讀。
報告闡述,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場已成為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場的風向標之一?;谌毡窘】凳称泛突瘖y品咨詢公司Smoothlink發布的功能性標示食品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透明質酸鈉成為日本功能性標示食品最受歡迎的口服美容原料。自1996年日本將透明質酸鈉列為既存添加物,透明質酸鈉食品逐漸發展,近年來日本透明質酸鈉終端規模已占全球90%以上,到如今,日本透明質酸鈉食品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
在中國,2021年1月7日,由華熙生物申報的透明質酸鈉被衛健委正式批準為新食品原料,可應用于普通食品中,從此改變了我國“玻尿酸”食品只能代購的局面,開啟了“玻尿酸”食品的新紀元。報告對比中日口服美容市場發展概況,分析了功能性食品原料透明質酸鈉UltraHA的創新應用,為國內口服美容食品開發提供更多新思路。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院長 薛長湖 教授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薛長湖教授就海洋生物功效成分在飲料產品中的應用及海洋源蛋白肽真實性評估研究進行了報告。
闡述了海洋功效成分在功能性飲料中的應用,新型海洋功效成分的介紹,包括新型巖藻多糖、海參肽(膠原蛋白型、硫酸多糖型、縮醛磷脂型)、新型海洋脂質(磷脂、縮醛磷脂)等。
分享了海洋功能性肽的鑒真技術研究進展,針對海洋源蛋白肽粉市場上出現高價值肽粉被低價格肽粉假冒和摻假的現象,薛長湖教授帶領團隊建立了一種基于氨基酸圖譜結合化學計量學分析,對牡蠣肽、海參肽、南極磷蝦肽、魚皮肽四類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源蛋白肽粉的真實性評價分析方法。
PCA-class構建的分類模型對預測集、混合肽樣品集和其它來源的肽粉樣品集的分類正確率分別為100%、96.4%和100%。該研究為食品行業蛋白肽粉的真實性評價方法提供參考。
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魏玉西 教授
琛藍(美國)營養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青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玉西教授圍繞蛤蜊肽及海參寡肽的功能活性研究展開了報告。
海洋是地球上資源最豐富的領域,而海洋生物是新型肽類生物活性物質的重要來源??茖W研究證明,海洋活性肽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功能,目前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是發展健康產業必不可少的天然原料。
報告簡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對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概況,詳細講解首款商業化蛤蜊肽與海參寡肽的創新功能活性研究及應用。
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發總監 朱曉宇 博士
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朱曉宇博士針對歐美熱點原料及斑馬魚技術應用進行了報告。
分析了歐美保健食品的主要特色,包括產品開發思路、上市審批流程和銷售渠道等特色內容,以及美國市場受歡迎的保健食品種類、產品配方特點和流行的保健食品原料選擇,預測了歐美保健食品的未來趨勢。結合趨勢,介紹了斑馬魚新科技在保健食品中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
副院長 方亞鵬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方亞鵬教授就基于食品膠體的減鹽降糖技術研究展開了報告。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在世界范圍內呈流行性爆發。據估計,我國目前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已達2.7億人和1.2億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成為重要的公共社會問題。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高發與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其中高鹽高糖飲食是重要因素。因此,發展和創新食品減鹽降糖理論與技術成為各國學術界和工業界共同面對的挑戰。
報告回顧了目前主要的食品減鹽降糖理論、技術和實踐,提出了基于食品膠體的食品減鹽降糖概念和思路。重點圍繞食品膠體-鹽離子相互作用(比如海藻糖與Na+/K+互作)以及食品膠體多級結構設計(如殼核結構的構建),開發相應的減鹽降糖技術,評價其在模型食品中的應用及潛在健康功效。
20日論壇結束后,與會嘉賓參加了諾佰克的招待晚宴。
繼20日論壇之后,21日論壇進入第二天,第二天論壇分為:
特殊食品分論壇
益生菌益生元分論壇
功能肽分論壇
未來食品分論壇
功能性食品飲料分論壇
01
特殊食品分論壇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副所長何梅博士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副所長何梅博士就我國老齡化社會膳食現況及營養應對路徑進行了報告。
中國高速進程的老年社會,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超高比例對中國的養老產業和營養膳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目前中國老年餐飲行業發展滯后,老年餐飲的市場還未完全打開,導致目前老年人很多營養問題亟待解決。
高齡老人的咀嚼吞咽障礙是造成老年人最主要的飲食障礙之一,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老年介護食品可解決高齡老人的咀嚼吞咽問題,將是未來通過餐飲方式解決高齡老年人營養問題的重要手段。
中國農業科學院畢金峰研究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畢金峰研究員圍繞高效節能真空冷凍組合干燥技術裝備進展及其在功能性特需食品設計制造中的應用展開了報告。
闡述了真空冷凍干燥技術是國際上公認的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食品生理品質和營養品質的高品質干燥加工手段,在食品行業中應用日益廣泛。功能性特需食品一般指適宜于特定人群、特殊用途或特殊環境食用,可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食品。
針對真空冷凍干燥技術仍存在能耗較高、產能較小、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低等“卡脖子”關鍵問題,報告分享了真空冷凍干燥技術裝備歷史進程與發展趨勢;高效節能真空冷凍組合干燥理論、技術與裝備;真空冷凍組合干燥過程中食品品質形成機理與調控技術;凍干在未來功能性特需食品設計制造中的應用等,旨在為從事真空冷凍干燥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高端營養健康休閑食品設計制造的科研、生產和管理人員提供新思路。
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王瑛瑤博士
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中營惠營養健康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瑛瑤博士針對功能性脂質研究及其應用做了報告。
營養與健康為導向的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是預防疾病、應對老齡化、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的重要保障?;陉犃凶粉?、干預研究和組學技術為基礎的機制研究為個體化營養方案和干預策略提供了可行性,并使融合食物營養、人體健康、食品制造大數據的營養與健康食品產業發展快速進步。
報告以脂質營養、體內代謝特點與干預研究的營養學研究結果為產品開發導向,對功能性脂質研發和應用技術,及相應結構對特定疾?。ㄖT如神經退行性和呼吸系統疾病等)、特定人群、特定食品體系的有益證據進行了梳理。
雀巢(中國)有限公司
首席醫學官李文軍
雀巢健康科學公司、雀巢(中國)有限公司首席醫學官李文軍針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營養重要性與創新發展展開了報告。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SMP)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是臨床治療某些患者不可缺的腸內營養制劑。
報告介紹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SMP)國際國內狀況,臨床需求及健康經濟效果,法規和注冊進展,基于科學的產品創新研發等方面,給行業企業一些啟示以進一步促進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在我國的應用發展。
食品伙伴網合規顧問張佳兵
食品伙伴網合規顧問張佳兵針對食品安全合規助力功能食品研發創新進行了報告。
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大,功能食品行業也進入到了蓬勃發展階段。與此同時,我國對功能食品的監管也日趨嚴格,在嚴格的監管背景和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下,對功能食品的研發創新要求高、迭代快,同時要確保各個環節符合國家相關要求。食品安全合規包括資質合規、產品合規、標簽合規各個環節,涉及到標準法規內容繁雜。
報告依托專業的法規研究和強大的數據支撐、系統軟件工具,介紹保證各個環節均能合規運行,在研發創新環節融入合規管理的意識,讓合規管理為研發創新創造價值的新思路,期待共同為功能食品行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02
益生菌益生元分論壇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何國慶教授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何國慶教授就益生菌與嬰幼兒腸道健康展開報告。
報告中介紹,嬰兒時期的腸壁薄、黏膜脆弱、腸液酶含量低,不利于營養吸收;神經系統不完善,易受身體其他系統影響,導致食欲下降、腹瀉等;免疫球蛋白含量低,易受病毒或細菌侵襲。人體腸道菌群也是一個從無菌到有菌,不斷豐富、定植、發育、完善的過程,而且腸道菌群組成與豐度,對腸道的發育與健康有著密切關聯。
嬰兒分娩方式對腸道菌的組成影響顯著,出生一歲之內,自然分娩嬰兒腸道內放線菌門、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豐度均比剖宮產的高。母乳喂養嬰兒體內的腸桿菌和雙歧桿菌很快定植,一周后即成為較為恒定的優勢菌,而人工喂養嬰兒腸道內的雙歧桿菌等厭氧菌還在緩慢的增長過程中。斷奶以后,腸道菌群組成逐漸與成人趨于一致,可見食物結構對腸道菌群組成的影響顯著。益生菌對嬰幼兒的腸道健康以及生長發育,均可產生積極的作用。
IFF(原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亞太區
應用營養經理王紅偉博士
IFF(原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亞太區應用營養經理王紅偉博士針對益生菌在情緒管理產品創新中的作用進行了報告。
報告表示當今65%以上的成年人表示每天承受壓力很大,再加上疫情、居家工作、乃至孩子們線上學習,導致壓力管理已經成為全世界成年人關注的主要問題。消費者更多地尋找天然方法以提振整體情緒。報告結合當前益生菌研究和應用進展,闡述了益生菌在情緒管理方面作用和效果。
仙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益生菌品類經理馮鵬博士
仙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益生菌品類經理馮鵬博士就漢方植提成分作為新一代益生元與益生菌在腸道菌群調節中的聯用進行了報告。
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國潮”逐漸成為了年輕人群體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而漢方則是諸多“國潮”現象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從多年前的漢方護膚,到現在的漢方養生,其中以“燕窩”、“人參”等名貴藥食材最受年輕人歡迎。報告從“益生菌”和“腸道菌群”的維度來講述漢方的故事,并為未來漢方養生品的創新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北京一輕研究院食品工業研究所所長宋昊博士
北京一輕研究院食品工業研究所所長宋昊博士就益生菌果蔬發酵飲料的開發及功能性檢測展開報告。
報告指出天然果蔬汁經益生菌發酵后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生理活性代謝產物,同時提供多種益生菌,營養豐富,有益于腸道健康。簡述了采用食品用益生菌種,通過基因組學、代謝組學、抑菌性研究及各類功能性成分及含量的測定,結合對羥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細胞在氧化應激條件下的耐受性,細胞內氧化水平測試這些體外和細胞實驗,科學的證實了益生菌果蔬發酵飲料的抗氧化活性,為果蔬發酵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和市場推廣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微康益生菌首席科學家韓梅博士
微康益生菌首席科學家韓梅博士針對乳酸發酵食品菌種推動食品創新升級展開了報告。
闡述了乳酸發酵食品特指主要有乳酸菌參與發酵產生乳酸的一類食品,如酸奶、干酪、泡菜、酸菜等,因其獨特的風味和特殊的營養價值,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中國傳統發酵食品具有悠久的歷史,但依靠自然發酵的非標工藝很難將產業做大,隨著直投式乳酸發酵菌種的推廣和普及,乳酸發酵食品的生產加工工藝更加成熟,除市場成熟的發酵乳制品外,發酵豆制品、發酵肉、發酵茶、發酵果蔬等也將會給食品創新升級帶來機遇。
諾佰克(武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研發高級經理楊帆
諾佰克(武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高級經理楊帆圍繞基于PeProbio肽益協同技術的優質益生菌打造技術展開了報告。
報告中介紹PeProbio?肽益協同技術是一項優質益生菌菌粉生產加工工藝及應用技術。PeProbio?創新性地將不同的生物活性肽與益生菌菌株特異性結合,使益生菌活性更高,穩定性更強,提高菌體耐酸耐膽鹽耐力,使更多益生菌順利抵達腸道定植。此外,PeProbio?肽益協同技術,還從“調”“御”“益”三方面發揮作用,協同調節腸道菌群,加強腸道免疫屏障,發揮更強益生功能。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羅學剛教授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羅學剛教授針對傳統發酵谷物食品的微生物組學分析、益生菌挖掘及功能性飲料研制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有所失衡,全谷物及粗雜糧攝入偏少,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導致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發病率日益增高。在我國一些地區,民間有食用酸粥等自然發酵谷物食品的習慣,但多為家庭式手工生產,其安全性及規范性亟待提高。
報告介紹和比較了國內外常見的民間發酵谷物食品,闡述了我國不同省份民間發酵谷物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微生物菌株資源挖掘,現代化發酵谷物飲料工藝優化與功能評價等方面的成果,為分析益生菌挖掘及功能性飲料研制提供參考。
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學術部李旸科長
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學術部李旸科長針對益生菌干酪乳桿菌代田株(LcS)的最新腸道功能調節研究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導致便秘及其臨床癥狀的發生。益生菌已被廣泛用于調節腸道菌群,其中干酪乳桿菌代田株(LcS)被認為是能潛在減輕便秘癥狀的益生菌菌株。
通過近年開展的2項研究發現,補充LcS可以改善普通便秘患者以及伴隨便秘的抑郁癥患者的便秘相關癥狀,并且LcS能夠平衡糞便性狀,軟化硬便和硬化軟便。同時,這些影響可能與攝取LcS后腸道菌群和短鏈脂肪酸的改變有關。另外也發現,補充LcS有助于改善抑郁癥狀,并調節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腸道菌群。
伊利創新中心益生菌研究中心科學家劉錦浲博士
伊利創新中心益生菌研究中心科學家劉錦浲博士圍繞乳雙歧桿菌BL-99與骨骼健康展開報告。
報告闡述采用高通量測序和宏基因組學等研究方法,發現腸道微生態系統通過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人們的健康,除了直接影響腸道消化健康之外,甚至也會關聯到骨健康。乳雙歧桿菌BL-99可緩解腸炎的同時減少了骨量流失,其機制可能是乳雙歧桿菌BL-99改變了腸道菌群的結構,借由參與到腸道免疫過程,調節了炎癥因子的表達。炎癥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體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功能,調節骨代謝進程,并加速骨質疏松癥的發病。因此炎癥因子的降低是骨質疏松的保護因素。乳雙歧桿菌BL-99干預可以預防和緩解DSS誘導的腸炎導致的骨流失,對骨質疏松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遼寧省食品發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常務副主任武俊瑞教授
遼寧省食品發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武俊瑞教授針對益生菌篩選及益生機制研究進展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近年來,益生菌與人體健康受到廣泛關注,益生菌的篩選方法不斷更新。利用宏組學、培養組學等多組學技術結合基因分型等菌株鑒別方法,推進傳統發酵食品和宿主的益生菌精準篩選;通過腸-腦軸、腸-肝軸、腸-肺軸等理論證實腸道微生物與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排毒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疾病的發生發展。
從益生菌基因-蛋白質-代謝產物,從細胞、動物到人體實驗,解析益生菌-腸道微生物-疾病的內在聯系、功能機制、代謝網絡、免疫調節等。按照實際需要和意愿改造益生菌株,構建特定的基因回路,在不對其他細胞、組織產生損傷的情況下,使菌株完成指定的檢測、黏附、調節及靶向治療等功效。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葉興乾教授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葉興乾教授針對果蔬研究新動向:從抗氧化到益生元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食用果蔬的益處已被公認,長久以來,補充維生素C和礦物質是傳統的理論。本世紀抗氧與長壽和健康的理論建立以后,果蔬也是重要抗氧化原料。近年來隨著益生菌的普及及營養功能的確認,果蔬的另一個重要功能-益生元作用也越來越被認識,并試圖從果蔬植物化學素組成,新的益生元定義二個角度來證明果蔬是一種天然的益生元。
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慧教授
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慧教授針對益生乳酸菌的功能特性研究與應用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我國益生菌產業發展迅速,但國內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益生菌菌株,相關產品被國外壟斷。北京農學院“食品微生物功能開發及食品安全檢測”科研團隊近10年來選育出多種益生乳酸菌專利菌株,并對其功能特性及機理展開了系統研究。副干酪乳桿菌KL1(CGMCC No.11533)、植物乳桿菌植物亞種Zhang-LL(CGMCC No.6936)、動物雙歧桿菌A12(CGMCC No.17308)三種專利菌株在益生菌直投發酵劑/活菌制劑、功能性酸奶、益生菌固體飲料等產品中的應用及其技術成果。
03
功能肽分論壇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院長汪少蕓教授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福建省海洋生物與功能食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汪少蕓教授圍繞食源性鈣-螯合肽的高效制備及生物功能研究展開了報告。
鈣營養不足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市場上補鈣產品花樣繁多,而生物利用率不高是制約人體有效補鈣的瓶頸。利用蛋白肽制備肽-鈣螯合物能顯著提高鈣離子的吸收利用率,也避免了補鈣過程中易造成血糖提高、致人疲勞等問題,是一種理想的功能食品添加物質,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報告介紹了食源性鈣螯合肽的高效制備,肽-鈣螯合分子機制,穩態化保持技術,以及促鈣吸收作用機制。
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福建省食品工業協會
會長鄭寶東教授
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福建省食品工業協會會長鄭寶東教授就海洋魚源蛋白肽的功能研究與應用展開了報告。
報告介紹海洋魚源活性肽是海洋魚類精深加工程度較高的終端產品之一,近年來成為國內外發展迅速的一種功能性食品添加劑。闡述了可控酶解技術制備海洋魚源蛋白肽的應用;通過構建活性肽功能驗證平臺,系統研究了海洋魚源抗氧化肽,抗凍肽,降壓肽,抗疲勞肽,免疫調節肽等多種活性肽類物質,結合分子相互作用及活性位點解析等手段闡明多肽構效關系。實現以理論基礎研究指導海洋魚源活性肽的高值化開發,以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推動海洋魚源活性肽的產業化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江蘇大學食品物理加工研究院
院長馬海樂教授
江蘇大學食品物理加工研究院院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非熱加工技術分會副理事長馬海樂教授針對功能多肽制備技術及其功能食品的開發研究進行了報告。
介紹了活性多肽具有抑制細胞變性、平衡機體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促進和維持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修復受損細胞、維護細胞結構與功能正常等功能,對疾病預防、保健和身體康復有重要的作用。
闡述了蛋白功能挖掘與模擬酶解、新型酶膜耦合反應、酶解過程超聲波強化、酶解過程智能化控制、基于工程菌的多肽生物合成、發酵法制備活性多肽等核心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應用這些技術開發了4大系列的新產品20多種,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福音。
湖北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王希搏副總經理
湖北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希搏副總經理就血肽的研究及創新應用進行了報告。
報告介紹貧血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外周血紅細胞容量低于正常的臨床綜合征。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0億人不同程度貧血。每年因患貧血引致各類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千萬。其中約有50%的貧血患者是由于鐵缺乏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在全世界普遍存在,WHO的資料表明,影響到全球30%的人口,尤其是兒童(特別是嬰幼兒)和孕婦,分別占其總數的50%和40%。
報告介紹了血肽對于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及治療藥效學作用。闡述了血肽的功能特點,血肽用于改善貧血的研究,血肽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分享了瑞邦生物活性肽產品的開發思路。
華南理工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趙謀明
華南理工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趙謀明圍繞酪蛋白肽舒緩壓力與改善睡眠的研究進展做了報告。
報告介紹我國睡眠障礙人群已超過3億人,睡眠不足會引起精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免疫力下降、焦慮、抑郁等危害。目前,國內外改善睡眠類產品主要集中在以褪黑素為主要成分,但是會帶來很多副作用。
近些年,國內外多項試驗研究表明酪蛋白肽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改善睡眠原料,可以通過結合GABAA受體BDZ結合位點發揮作用。報告介紹了酪蛋白肽改善睡眠作用機制的相關國內外研究進展,并重點介紹了科研團隊利用控制酶解技術靶向釋放目標活性肽從而開發具有舒緩壓力與改善睡眠的新型酪蛋白肽及其應用方案。
團隊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在蛋白質資源生物轉化及精制加工領域形成多項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十余種具有改善關節炎癥、改善記憶、降尿酸等功效顯著和功能因子明確的系列功能性肽產品。
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立峰教授
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立峰教授就菜籽蛋白源活性肽的菌酶協同制備與生物功能研究展開了報告。
報告指出,菜籽蛋白中賴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較高,氨基酸平衡優于大豆蛋白,符合WHO/FAO推薦模式值。但是,目前菜籽餅粕資源利用度低、利潤低廉,“菜籽餅粕中有毒抗營養因子脫除難”、“菜籽餅粕衍生產品種類單一”、“菜籽蛋白源活性肽加工工藝滯后”等共性難題正待解決。
基于此現狀以及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闡述了菌酶協同發酵法對菜籽餅粕中的硫代葡萄糖甙、植酸和單寧等毒性成分的降解作用,菜籽蛋白源活性肽的高效制備技術,菜籽蛋白源活性肽小腸吸收降解產物的結構鑒定,以及菜籽蛋白源活性肽的功能活性測定技術。
04
未來食品分論壇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
副院長李健教授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李健教授針對生命周期視角下食品碳足跡分析和碳標簽進行了報告。
報告闡述碳標簽有助于幫助人們量化所購買的食品或享受的服務所產生的碳足跡,衡量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推動食品相關的生產者優化生產方式、改進工藝,同時也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消費者選擇健康低碳的飲食或消費習慣。
以生命周期評價理論(LCA)為基礎,研究碳足跡在食品中的應用,從食品碳足跡量化模型、文獻計量、應用討論等角度進行了匯總分析,研究其在食品領域中的應用案例,討論產業鏈排放源、功能單位的選擇、消費者行為及國家政策的變化對碳核算結果的影響,以期對我國食品領域內碳足跡核算體系的完善和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提供參考。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總工程師牛興和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總工程師牛興和針對營養美味食品創新平臺打造與產品開發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趨勢不斷加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Sufficient, Safe, Nutrition”新的食物安全觀,我國也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也不斷強化。
介紹了消費者與市場研究平臺、食物營養與人群健康研究平臺、感官評價平臺和按原料種類分設的產品開發平臺的構建,依托企業自身超強的全產業鏈,提供美味營養食品整體解決方案。此外,簡述了一種美味與營養均衡的跨界發酵茶新產品的功效,闡明了其降脂功效和物質基礎。以期為追求美味健康糧油食品的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產品。
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
胡新中教授
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胡新中教授針對雜糧加工技術創新與血糖生成評價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雜糧富含膳食纖維等抗性營養物質,對人體健康有益,但是過度加工會嚴重損失這些物質的營養功能?;陔s糧食物加工技術特點,雜糧食品健康功能及其作用機理,分析了影響雜糧食品健康的因素。從低血糖生成指數功能雜糧食品角度,分析了國內外雜糧食品加工技術創新。從產品厚度、產品形式、加工方式對產品GI值方面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膳食建議。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研究院副院長李愛民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李愛民針對免疫力健康解決方案及其健康產品的開發進行報告。
報告從免疫的定義為切入點,介紹免疫力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人體三道免疫防線,提出要正確認識免疫力。通過互動問答的方式,引出目前國人在免疫力認識方面存在的誤區以及國人免疫力的現狀,總結影響免疫力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從營養、睡眠、運動等方面探討增強免疫力健康解決方案,提出增強免疫五步法。最后介紹了一款增強免疫力復方產品的開發思路和技術優勢,四大核心成分設計及功效研究等內容。為提高免疫力的健康產品提供參考。
中國糧油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委員楊慶余副教授
中國糧油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楊慶余副教授針對3D打印食品開發的新策略與應用進行報告。
隨著“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的實施,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食品加工業處于發展關鍵期。其中3D食品打印技術在精準營養食品、個性化定制中展現出獨特優勢,通過個性化營養方案和科學添加實現對疾病的預防和改善。
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航天、生物醫學、材料和食品領域。報告從食品3D打印加工技術、食品原材料的選擇及應用場景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食品3D打印行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05
功能性食品飲料分論壇
南昌大學食品學院院長聶少平教授
南昌大學食品學院院長聶少平教授針對鐵皮石斛多糖在健康食品中的潛在開發與應用進行報告。
報告介紹了團隊近幾年來在鐵皮石斛多糖結構鑒定及功能活性開發上的科研成果,如鐵皮石斛多糖的基本理化特性及結構表征,功能活性方面包括胃腸道消化酵解特性,提升免疫力,降血糖,抗癌癥及抑炎活性。
市面上已有許多鐵皮石斛或其提取物的相關產品,產品形式也多種多樣,但是關于鐵皮石斛多糖的產品并不多見,因此研究探討鐵皮石斛多糖在健康食品中的潛在開發應用。
北京甜博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謝元總經理
北京甜博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謝元總經理針對我國甜味配料行業和市場情況進行報告。
報告集中闡述國內食品行業中甜味配料和甜味劑的行業生產經營情況和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方面,同時縱向分析行業和市場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最后對比我國甜味配料、甜味劑的十五年來比例變化和增長,給出了食糖、淀粉糖、高倍甜味劑和期貨及能源、大豆、飼料、日化等產品的關系圖,最后分析全球和國內甜味配料和甜味劑數據,從而對此領域和食品行業趨勢做出展望和預判。
華南理工大學國家熱帶特色健康食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主任扶雄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國家熱帶特色健康食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任扶雄教授針對低升糖健康食品甜味劑——富含甘蔗多酚的低升糖指數黑糖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甘蔗提取物有很強自由基清除活性、對α-葡萄糖苷酶有較強抑制活性,能延緩小腸對糖的消化吸收,且對胰島素抵抗和氧化損傷起良好防治作用,增強胰島素敏感性。
介紹了課題組發明的無硫綠色制糖新工藝,實現了多酚類活性物質的最大化保留和穩態化,開發出富含多酚類活性物質的低升糖指數黑糖,產品升糖指數從白糖的65降至30-46.9,屬于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的低升糖指數食物。動物實驗表明低升糖指數黑糖對修復受損肝臟/胰腺組織、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發展也有較顯著作用。
加多寶集團品質管理部
總經理龐振國高級工程師
加多寶集團品質管理部總經理龐振國高級工程師針對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涼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展開了報告。
報告闡述加多寶通過“守正創新、匠心智造”引領涼茶產業健康發展,讓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通過涼茶品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并積極擁抱變革,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通過多維賦能,以新營銷模式為指導,以數字化營銷工具為抓手,向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不同人群提供更多元,更精細化的消費者服務,持續推動品牌影響力高速提升,經營業績穩健增長,引領涼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書寫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貢獻加多寶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特殊食品中心主任劉鷺博士
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特殊食品中心主任劉鷺博士針對植物酸奶創新及其法規管理進行報告。
報告闡述植物酸奶作為近年來國際上較流行的一類新興植物基食品,是將植物原料與發酵乳發酵工藝相結合的創新產品。植物酸奶產品在歐美等國外市場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產品種類豐富。報告從植物酸奶標簽、消費者認知、植物原料使用、植物酸奶產品理化指標等角度分析了世界食物基酸奶產品現狀及發展創新方向,解析了美、澳、日、新、歐盟及中國對此類產品法規管理及標準現況。
兩天的論壇圓滿完成,52場專題報告,探討大健康食品研究開發新技術,為新技術轉化搭建橋梁,一個務實的論壇。
明年上海 再相會!
更多精彩照片請登錄云攝影查看下載
https://pages.aiyaopai.com/524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