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中米面糧油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每一餐,把其比喻為城市心臟并不為過。盡管農副產品消費彈性低,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依舊對其供應鏈上下游產生了不小影響,并最終使消費者對農副產品的需求發生了改變。在后疫情時代,面對消費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農副產品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紛紛行動起來,探索更多順應市場發展的可能性。本報告將從農副產品行業市場發展情況、農副產品產業鏈對終端產品價格影響情況、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未來發展趨勢預判四方面,對農副產品行業進行詳細的剖析,為相關行業研究及決策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信息。
一、農副產品市場總覽
1.1農副產品行業發展概括
根據產品種類區分,農副產品約20種,包括玉米、大豆、小麥、稻谷、燕麥、大麥、黑麥、大豆油、菜籽油等。其中,食用油市場體量大,2019年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行業消費量3,548萬噸, 2012~2019年CAGR+3.7%。食用油行業競爭格局高度集中,在企業、品牌、小包裝三個維度上,行業前三名市占率分別達到58%、54%、62%。而農副產品中的玉米、大豆、小麥、稻谷等糧食仍是我國居民主要的食物來源,根據艾媒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糧食產量統計, 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6.69億噸,2021年達到6.83億噸,連續7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以下是2011至2021年中國糧食產量統計。

農副產品供給包括對外貿易與自產兩方面,受疫情影響,農副產品出口量明顯減少,進口數量和金額呈現增長趨勢;與此同時,國內糧食種植產量有所增長,糧食供給總量上升。
以糧油類為代表,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0年1至2月,中國糧食出口量為35萬噸,總額達到157626萬元,而進口量為1727萬噸,總額達到4524236萬元,是出口價值的28倍,同期增加6%。從數量上看,進口糧食中占據前5的分別是大豆、玉米、大麥、小麥和大米,具體的占比與金額見下圖。與進口糧食多樣化形成對比的是,出口糧食主要是稻谷與大米,在1至2月間共出口18萬噸,價值為59191萬元。

對食用油而言,從海關總署的數據中可以看到,2020年1到2月,食用油進口量遠多于出口,主要包括食用植物油、豆油、棕櫚油等,受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進口比例同期減少了10%。各主要產品進口價值如下圖。

從國內種植情況來看,糧食供給總體產量呈上升趨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玉米、小麥、稻谷一直是前三大糧食。其中,2021年玉米的播種面積受玉米價格高漲因素影響同比增長近5%,為4332.4萬公頃;小麥播種面積自2016年來連年下降,從2016年的24666千公頃將為2021年的22911千公頃,減少5.5%;近幾年由于稻谷價格持續走低,種植成本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有所減弱,從2018年以來,我國稻谷種植面積開始呈現下降的態勢。
糧食產量也隨著種植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由于種植面積增長,2021玉米產量同比增長4.6%;而小麥產量得益于技術水平和新品種的研發產出,一直保持緩慢增長態勢,2021年小麥產量13434萬噸;隨著水稻種植技術水平不斷增長,雖說稻谷種植面積下降,但總產量基本沒有太大幅度地下降,2021年全國稻谷產量21285萬噸,比上年增加10萬噸,增長0.5%。

國內食用油供應總量穩定,以豆油為主,2019年國內食用油產量及進口量合計約3,600萬噸,以本國產量為主。2019年中國食用油行業產量2,913萬噸,2012~2019年CAGR為+3.0%。
1.2 農副產品行業宏觀環境分析
1.2.1 國家利好政策穩定糧食生產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糧食等大宗農副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國際農副產品市場供給不確定性增加。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主要政策與出臺時間如下。

以上各項政策舉措通過推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從糧食種植、運輸、儲存及零售全方位入手,提供積極便利政策,促進糧食產業結構優化,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資源整合、兼并重組等方式,鼓勵發展產業聯盟和各類聯合體,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推動糧食生產向綠色、安全、特色、多元和個性化發展。
1.2.2 農副產品行業經濟環境研究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每月發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顯示,在2011年的11個月里,除了6、7兩個月的食品價格指數出現了短暫的回調,剩余的9個月里,食品價格一直在上漲,其中糧食價格漲幅超過40%,達到了2011年6月份以來的最高點。同時,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指數中農業產品價格指數從2015年99.2增長至2020年的102.8(如下圖),從2015年至2020年5年間,農業產品價格一直在升高,而在前一個5年間(2010年-2015年),谷物、大豆、油料等糧油價格指數均呈現下降趨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思考,在政策鼓勵、國家支持的前提下,除疫情對社會影響外,經濟大環境產生了哪些變化使得農副產品價格在近年來一路升高?

首先前文分析可知我國大豆與玉米主要依賴進口,而全球集裝箱的價格同比增長了240%,國際貿易運輸成本提高。其次,能源價格提高使得國際糧食生產成本增加,也對國內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后疫情”時代下,海運與空運逐漸恢復正常,能源需求開始增加,能源價格上漲是必然趨勢。而原棕櫚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植物油對石油具有替代作用,棕櫚油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隨著國際原油價格飆升,部分歐美國家把生物柴油計劃列入日程,有些企業利用植物油加工生物燃油,對食用油價格的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極端天氣的影響對食用油的進口原料生產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相應的促進農副產品價格升高。
1.2.3 消費理念改變,銷售增速變緩
農副產品市場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其中米面糧油等更是每天都離不開的大宗產品。米面糧油作為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穩定、價格彈性小,但在疫情影響之下,人們的生活成本帶越來越高,高昂的價格仍影響著人們的選擇。雖然從全球食用油消費結構來看,2020年我國食用油消費量達4109萬噸,占全球總消費量的20%,位列世界第一。其次為歐盟占比13%、印度占比11%、印度尼西亞占比9%、美國占比8%。

但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顯示,糧油市場成交額從2018年的1707.07億元,到2019年1917.29億元,再到2020年2041.09億元,糧油市場銷售增長率12.31%變為6.45%。2019年,隨著疫情的到來,糧油市場成交額增速變緩。同時,由于人均消費量基本穩定,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中國人均食用油消費量約28千克/年,明顯超過世界平均。而隨著“低鹽、低油”健康理念傳播,人均消費量向上空間有限,未來將呈低個位數增長。
1.2.4 粗加工與初級加工占據主導
農產品變為農副產品,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加工,可以說農副產品的加工技術直接關系著農副產品的質量高低。農副產品加工按對象可分為植物類加工(如小麥磨成面粉)、動物類加工(如植物油料加工)和微生物加工(如釀造發酵等)。目前,我國農產品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之比僅為 0.38:1;產品加工多為粗加工、初級加工,且存在加工產業集中度低、起步晚、技術裝備水平低、加工規模小等特點,距離國際較高水平的加工技術仍有一段距離。
我國積極推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與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增加專用型品種、功能性食品有效供給,提倡稻谷、小麥等口糧品種適度加工,減少資源浪費和營養流失,引導農副產品加工向醫藥、保健等領域延伸,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二、從產業鏈分析農副產品價格變化及影響因素
2.1 疫情之下農副產品終端價格分析
2021年,農副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波動較小,年末較年初價格稍有增長;2022年以來,農副產品總體價格呈上升趨勢,至2022年4月,價格同比高出2個點。

對比2013至2022年的10年間,稻米價格下降最多,今年5月已達到3762元每噸;玉米價格在10年內呈現出了“U”字形,價格最低時是在2017年前半年,達到1480.1元每噸,今年5月份價格升至最高點,為2787.2元每噸;與玉米價格變動類似,大豆價格也表現為先下降后上升,到今年5月份達到6224元每噸。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大豆價格同比升高7.6%,5月份同比升高18.47%,增速驚人。


伴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食用油的價格也隨之上漲。其中,大豆油2022年的發展趨勢與2021年基本相同,但今年伊始的價格就同比增加了16.7%,達到了10252元每噸,在5月份,同比增長率更是達到了37.24%。對比2012年至2022年10年間菜籽油價格和棕櫚油價格,可以發現食用油的價格在逐年增加,尤其在2019年之后,增長速率變快,在2022年5月份,菜籽油價格為14690元每噸,而精煉棕櫚油價格增至15670元每噸。


相較于食用油價格的指數式增長,玉米淀粉的價格則顯得更加“平易近人”,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上半年間,達到10年間價格最高點,為3769元每噸,此后價格有所回落,2022年1月同期價格增長率為-12.17%,隨后逐漸增加,至5月基本與去年持平。

2.2產業鏈各環節價格影響因素對終端價格影響
不論是“米面糧油”中的哪一類型,農副產品的供應鏈可統分為上中下游。上游是種植業,如小麥粉、玉米淀粉的上游分別是小麥種植業和玉米種植業,面條、食用油的上游也是分別對應的作物種植業,如菜籽、花生等油性作物;中游是加工制造業,對于面粉來說,中游就是面粉磨制、干燥等面粉加工業,對于食用油來說,中游是油籽壓榨、食用油精煉等加工業;產業鏈下游是批發及零售業。此外,在中游還可能會有副產品產生,如豆粕可以作為飼料,而毛油等初加工產品經過處理加工可用于制造日化用品、優質基礎化學品、營養品等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工、醫藥等工業。


疫情之下,產業鏈的各環節都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上游種植業面臨著農業生產資料購置渠道不暢通、勞動成本升高等問題。由于疫情傳播等因素,售賣農業生產資料的商戶部分處于歇業狀態,而與此同時線上銷售業受制于物流影響,一旦出現線上線下均無法快速得到生產物資的困境,勢必影響農業種植的時間和效率。同時,各地加強了外地進入人口的管控,受限于部分地區交通封堵等因素,人員流動受到約束,一些農業用地未能及時耕種。在農副產品產業鏈中游,除了受到勞動力短缺的影響,還有部分中小企業在疫情之下無法支撐日常費用開支而倒閉。農副產品加工業本就存在行業集群性弱、上下游主體尚未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制等問題,要想在疫情沖擊下繼續求發展求生存,必然要投入更多成本。在批發零售端,經銷商需面對房租、水電照常支出而客流大幅減少的困境。層層加壓,最終價格壓力積累到消費者身上。
2.3 農副產品消費總體情況
2.3.1 消費者畫像
以大米為例,根據《2021年天貓大米消費白皮書》中的數據,從消費地區上來看,目前農副產品的消費者集中在二線城市,其次是在一線城市;從年齡結構來看,主要購買年齡群體仍舊以80前為主,其中年輕群體,尤其是95后增長顯著增大;從消費規模與喜好上來看,三口之家仍是消費主力,而獨居者對米面糧油的需求也逐日增加,隨之帶來的是小包裝、一人食等產品越來越流行。

而從食用油消費市場的區域來看,華東地區食用油市場發展較為成熟,華東食用油市場規模在整個食用油市場中的比重高達38%以上;其次是華中地區、華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華南地區,四者占比分別是17.49%、13.24%和12.35%、11.83%,總體差距不大;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食用油市場較小,占比分別是4.93%和1.83%??傮w來看,我國食用油市場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華東地區等。

2.3.2 消費者關注點及需求變化趨勢
由以上數據能夠直觀地看出,隨著一、二線城市獨居年輕人和剛剛組建家庭的新一代夫妻的增加,對于米面糧油的需求與關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能吃”和“吃飽”,隨著消費水平的改善以及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消費者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呈現出營養性全面、滿足輕食要求、性價比高、品質高等特點。

一是對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從2021年中國網民農貨消費主要場所數據來看,有56%網民表示主要在本地生活平臺購買農產品,其次是在超市、專賣門店或者菜市場,占比分別為53.7%、52.7%和52.4%,而主要原因是能夠直接觀察到農副產品的新鮮程度,另外還有51%網民表示也會在電商平臺購買農產品。而在2021年中國助農直播間中,有69.7%的消費者購買的原因是“質量過關”。二是對營養提出了要求。疫情使居家辦公成為一種新常態,也使得80后、90后們有更多的時間面對生活,關注到米面糧油對健康的重要性,也因此更加關注農副產品的營養全面性。三是對能夠滿足輕食等特殊需求的關注提升。當代年輕人許多熱衷于健身,對米面糧油等產品中營養成分的關注更多地放在了能夠滿足某項物質攝取量等,而“健身糙米”等概念的推出也正是迎合了該類需求。四是針對特殊人群的品類更加細分,如針對兒童群體的主食類目,寶寶大米、兒童面粉等。
三、町芒評測
為了進一步了解目前市面上的農副類產品的綜合品質情況,幫助消費者從專業、綜合的角度選擇“安全、健康、營養”高品質的米面糧油產品,町芒研究院評測團隊從執行標準(Standard)+品質標準(Quality)+感官標準(Sensory)三個維度多個指標綜合評測米面糧油類產品,并得出產品的最終推薦指數,即町芒優選指數(DCI),DCI數值越高則產品綜合品質越好。
截至2022年9月,町芒研究院大數據中心已采集產品16000余個,合計約40萬條數據,發布DCI榜單450+,評測類目已覆蓋母嬰、休閑零食、飲品、調味品等全品類食品領域。評測米面糧油副食類目涵蓋全麥粉、小麥粉(中筋面粉)、掛面、橄欖油、芝麻香油、亞麻籽油、核桃油等,每個品類均篩選市售銷量較高、受眾較廣的前30個品牌進行綜合評測。


町芒研究院所評測米面糧油農副產品整體品質(DCI)表現如下:

根據町芒研究院對農副類產品DCI統計分析后發現,DCI≥9分(卓越等級)的產品占比為23.7%;9分>DCI≥8分(優秀等級)的產品占比51.8%;8分>DCI≥7分(良好等級)的產品為21.6%;7分>DCI≥6分(一般等級)的產品占比為2.9%。綜合來看,町芒研究院所評測農副類產品綜合品質表現較好,與休閑食品、方便速食相比,卓越及優秀等級產品占比較高。
3.1 標準評測
3.1.1 安全性指標檢測結果——食用油
對于食用油的安全性指標檢測,主要為黃曲霉毒素B_(1)、苯并[a]芘、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酸價及過氧化值。

町芒研究院所評測食用油產品中,均未檢出黃曲霉毒素。植物油的原料在儲存過程中極有可能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從而被帶進油脂中,黃曲霉毒素B_(1)在黃曲霉毒素衍生物中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強,屬于一類致癌物。
町芒研究院所評測食用油中,26%的產品檢出苯并芘,并對這類芝麻香油產品進行相應的品質扣分。苯并(a)芘是一種致癌物,存在于煤焦油、炭烤食物、和工業污水中。植物油原料經被污染過的水澆灌后極容易殘留蓄積苯并(a)芘,且此污染物可誘發人類的食管癌、胃癌,如經空氣吸入還可誘發肺癌。食用油中檢出的苯并[a]芘主要有以下三種可能:油料在種植階段就受到污染;油脂加工過程中品控不嚴格;過度處理或儲存時間過長等。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屬于塑化劑,植物油在加工過程中,極容易因為生產條件或儲存用具不合格,發生塑化劑殘留情況,DEHP和BPA都是極容易被檢出的塑化劑種類,是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具有類雌激素效應,孕婦、嬰兒和發育期兒童應遠離DEHP。由于市場出現過兒童油被檢出DEHP的案例(拉杜藍喬),市場敏感度高,目標消費者關注度高。根據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衛辦監督函〔2011〕551號),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最大殘留量為1.5mg/kg。町芒研究院所評測食用油類目中,30%的兒童調和油產品檢出DEHP,檢測結果雖然未超標,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二(2-乙基己基)鄰苯二甲酸酯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寶媽在選擇兒童油時,對產品的安全問題最為關注,且更多的家長是給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添加輔食時食用。
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屬于抗氧化劑,抗氧化劑能直接降低油脂在儲存過程中的氧化反應,提高油脂的新鮮度。2019年町芒研究院所評測兒童調和油產品均檢出TBHQ,17%的兒童亞麻籽油產品檢出TBHQ,檢測結果均未超出國標要求限值(GB 26403-2011 食品添加劑 特丁基對苯二酚)。但是由于這類產品的主要消費人群為嬰幼兒,町芒研究院對于嬰幼兒食品有著更為嚴苛的打分要求,在評測過程中對于檢出TBHQ的產品均進行相應的扣分。


酸價和過氧化值能夠反映油脂新鮮度。油脂在加工生產、灌裝、儲藏的過程中極有可能發生被氧化、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等情況,過氧化值和酸價正是反應油脂酸敗和被氧化程度的指標,也能判斷該款食用植物調和油的變質程度。根據檢測結果,所評測食用油產品的過氧化值實測值均在國標限值內,5.56%的食用油產品酸價超出國標要求限值。導致食用油酸價超標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原輔料選取不當、生產工藝條件不恰當,原材料、成品油儲藏環境不當(如果油脂在生產、儲存運輸過程中,存在密封不嚴、接觸空氣、光線照射、以及微生物及酶等作用,會導致酸價、過氧化值升高,甚至超過衛生標準)。
3.1.2 安全性指標檢測結果——中筋面粉、全麥粉
對于中筋面粉、全麥粉的安全性指標檢測,主要為苯并[α]芘、鉛、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苯并[α]芘是一種污染物,和小麥的種植環境有關;鉛也是小麥的生存土壤中極易富集的重金屬;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俗稱嘔吐毒素,最容易污染谷物,它的產生和環境、溫度、儲存等都有關系。

根據檢測結果發現,中筋面粉、全麥面粉均未檢出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3.7%的中筋面粉產品檢出鉛,45%的全麥粉檢出鉛,檢出值均在國標要求范圍內;3.7%的中筋面粉檢出苯并芘,檢出值均在國標要求范圍內。究其原因,均與小麥的種植環境有關。根據町芒研究院產品品質評測標準,以上檢出產品均進行相應的品質扣分。
3.1.3安全性指標檢測結果——胚芽米
對于胚芽米的安全性指標主要為黃曲霉毒素B1、六六六,汞、鉛、鎘、無機砷。

重金屬檢測中,參與評測的胚芽米產品均未檢出汞,鉛檢出率為30%,無機砷檢出率為90%,鎘檢出率為30%,以上產品重金屬檢出值均在國標限值范圍內。雖然該類指標檢出值符合相關標準規定,但由于該類食品的主要食用人群是剛開始接觸輔食,從糊狀食物過渡為其他顆粒食物的嬰幼兒人群。町芒研究院本著“優中選優”的評價原則,對檢出重金屬和無機砷的產品進行相應扣分。谷物類農作物與其他作物相比,更容易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屬,同時在加工以及儲藏過程中,可能與食品直接接觸,進而導致污染。根據町芒研究院對評測產品進一步分析后發現,胚芽米中鎘和無機砷的來源多為自然界中存在的產地環境污染,建議生產企業從源頭嚴格控制監控手段,注意原產地及原料選擇,避免原產地原材料被污染的可能。
黃曲霉毒素B1在黃曲霉毒素衍生物中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強,屬于一類致癌物。相比于糙米和精白米,胚芽米更加容易霉變,產生對人體有強烈致癌作用的黃曲霉毒素。在本次真菌毒素檢測中,胚芽米均未檢出黃曲霉毒素B1。
六六六(六氯環已烷)屬于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主要用于稻瘟病等農害,其藥效具有強力和持久的作用,短期內分解和解毒難度較大,特別是在農業方面,它可以通過各種生物食物鏈富集并最終影響到人體健康。在本次農殘檢測中,胚芽米均未檢出六六六。
3.2品質評測
3.2.1 兒童油
根據2021年魔鏡市場情報對天貓京東總體消費趨勢統計發現,與兒童相關的產品增長率都持續攀升,與兒童相關的新概念也被不斷提出。兒童食品類目中銷量同比增速最高的是寶寶零食,銷售額同比增速最高的是嬰幼兒調味品(新),兒童調味品在寶寶日常消費中已經漸漸從“可選”成為“剛需”。兒童亞麻籽油、兒童核桃油、兒童調和油成為寶寶在添加輔食階段的重要調味品。各大品牌對核桃油、亞麻籽油的宣傳,大多是能給寶寶補充亞油酸、亞麻酸,而其中又以亞麻酸中的DHA為主要宣傳點。亞麻酸能在體內轉換成富有腦黃金之稱的DHA、EPA,這也是為什么兒童油會選擇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更高一些的油品。商家對兒童調和油的宣傳主要以“單一油只能涼調,升級后的兒童調和油煙點高,能燉、煮、炒的同時還能保留其中的營養物質,特別是亞麻酸、亞油酸”。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對比這類兒童油產品,町芒研究院針對市售兒童調和油、兒童核桃油、兒童亞麻籽油分別進行綜合評測,品質評測指標為亞麻酸實測值、亞油酸實測值、亞麻酸和亞油酸的比例、油品、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以及使用感受等維度。經過評測,町芒研究院發現三種兒童油存在以下4種情況:
(1)亞麻酸的含量方面,兒童亞麻籽油遠高于兒童核桃油、兒童調和油;兒童調和油的亞麻酸含量普遍偏低。
(2)亞油酸和亞麻酸的攝入比例中,僅有8.6%的兒童油產品亞油酸和亞麻酸攝入比例達到了最佳比例,即更合理的營養配比;兒童亞麻籽油的攝入比例普遍較低,集中在0.3左右。
(3)兒童調和油油品系數較高的產品,亞麻酸含量普遍都低。町芒研究院建議,如果家長只是希望選擇亞麻酸含量更多的產品,建議直接選擇單一油品的兒童亞麻籽油。
(4)三種兒童油價格對比,兒童核桃油均價最高,兒童調和油均價最低;亞麻籽油每百毫升價格懸殊最大,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近5倍。
多不飽和脂肪酸旗下的亞油酸(ω-6)和α-亞麻酸(ω-3),由于人體無法自身合成,只能從食物中攝取,所以被稱為必需脂肪酸。在輔食中添加油脂,主要就是給寶寶補充母乳中不足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在接近亞油酸和亞麻酸最佳比例的情況下,亞麻酸含量越高越好。

根據兒童亞麻籽油、兒童核桃油、兒童調和油三個品類的產品檢測結果發現,兒童亞麻籽油的亞麻酸含量遠遠高于兒童核桃油、兒童調和油;所評測兒童調和油的亞麻酸含量普遍偏低。

對于亞麻籽油來說,亞麻酸的含量越高越好。亞麻酸含量越高,可轉化的DHA含量也就越高,根據檢測結果來看,參與評測的15款亞麻籽油的亞麻酸實測值普遍較高,且整體差距較小。
研究表明,長期過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會引起體內脂質的過氧化反應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導致炎癥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對于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并非越多越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比例: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1:1:1。另外,亞油酸和亞麻酸在人體內相互協調制約,過多攝入某種脂肪酸,會限制另一種脂肪酸的吸收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推薦膳食中,ω-6/ω-3脂肪酸的適宜比例為(5~10):1。同時中國營養學會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根據中國人自己的飲食結構,提出的推薦比例為(4-6):1。嬰幼兒輔食添加過程是從單一到多樣,整體結構較為簡單,1周歲以內的嬰幼兒,最佳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攝入比例為8.4:1;而1周歲至7周歲的兒童,最佳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攝入比例為6.7:1。

根據町芒研究院兒童油評測標準,越接近該比例(6.7-9:1)的食用油產品,該指標得分越高。評測結果發現,在三種兒童油類目中亞麻籽油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攝入比例普遍較低,集中在0.3左右;核桃油整體情況更接近推薦比例;兒童調和油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攝入比例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12倍,這主要跟調和油產品本身的原料情況有關。

町芒研究院評測的兒童油中,僅有8.6%的兒童油產品亞油酸:亞麻酸比例達到了最佳比例,即更合理的營養配比。
目前市場上調和油品牌較多,但是主打兒童食用的調和油品牌較少。兒童調和油的目的是將不同油混合起來,提高煙點的同時還能將其中的營養更大程度地保留下來,所以調和油的油類組成就很重要。町芒研究院根據所評測兒童調和油的主油占比、主油煙點系數、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系數等,算出每款油的油品系數,油品系數越高,該指標得分越高。

根據評測結果發現,兒童調和油中油品系數高的產品,亞麻酸含量普遍較低。調和油為了提高煙點,達到既能高溫烹飪又能保留營養,必然會加入煙點相對高的油類,但煙點高的油普遍亞麻酸含量低,結果就會降低整體的亞麻酸含量。町芒研究院建議,如果家長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攝入更多的亞麻酸,建議直接選擇單一油品的亞麻籽油。

根據町芒研究院對三種兒童油售價進行換算對比后發現,兒童油品質高低與售價并沒有直接關系。兒童油價格遠遠高于普通食用油價格;三種兒童油中,兒童核桃油均價最高,兒童調和油均價最低;亞麻籽油每百毫升價格懸殊最大,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近5倍。
3.2.2 芝麻香油
對于芝麻香油品質評測指標,町芒研究院重點分析的是“是否摻假”,芝麻香油是否摻假可以通過測試4種特征脂肪酸的含量來判斷。町芒研究院將19款芝麻香油的4種脂肪酸含量進行送檢,根據檢測結果,所評測產品的脂肪酸比例都在規定范圍內,均無摻假。


根據食安通已公布信息,2020年全國市場監管局針對香油的檢驗結果,至少21批次違規添加乙基麥芽酚香精。町芒研究院對于參與評測的香油產品進行乙基麥芽酚香精送檢,均未檢出香精。
3.2.3 中筋面粉、全麥面粉
對于中筋面粉和全麥面粉的品質評測,主要對蛋白質、鎂、磷、鉀、鈣、鐵、鋅、水分含量進行檢測結果對比,其中全麥面粉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黑全麥粉和普通全麥粉(黑麥是小麥的一種,是一種單獨培育出來的特殊品種,比普通小麥富含更多的蛋白質和礦物質,當然,比普通全麥粉售價更高)。町芒研究院通過綜合對比中筋面粉和全麥粉的7大營養素后發現:
(1)與普通面粉相比,全麥面粉綜合營養價值更高,但不同品牌全麥粉的綜合品質差距較大;
(2)根據全麥粉町芒優選指數排名情況,黑麥整體營養情況優于普通全麥面粉;
(3)不同品牌的全麥粉產品膳食纖維實測值差距較大,實測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近5倍。




根據檢測結果,全麥粉的各項營養指標均高于普通面粉。具體表現為:蛋白質含量方面,全麥粉優于普通小麥粉,平均蛋白質含量比普通面粉平均蛋白質含量高20%;全麥粉鎂含量平均值是普通面粉的4.4倍;全麥粉磷含量平均值是普通面粉的2.7倍;全麥粉鉀含量平均值是普通面粉的2.2倍;全麥粉鈣含量平均值是普通面粉的1.9倍;全麥粉鐵含量平均值是普通面粉的4.1倍;全麥粉鋅含量平均值是普通面粉的3.2倍。
全麥面粉和普通面粉不同的地方在于,普通面粉主要是加工的小麥胚乳部位,而全麥面粉則是加工的整粒小麥,有的含麩皮、有的則不含麩皮,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會比普通面粉更高一些。町芒研究院所評測的全麥粉中,80%的產品含有麩皮、20%的產品不含麩皮,在含有麩皮的產品中麩皮含量差距較大。

全麥粉的麩皮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麩質含量越高,膳食纖維相對越多。根據檢測結果,不同品牌的全麥粉產品膳食纖維實測值差距較大,實測最高值(12.1g/100g)與最低值(2.5g/100g)相差近5倍,不含麩皮的全麥粉產品,膳食纖維實測值均較低。
3.2.4 胚芽米
胚芽米的品質評測指標主要針對鎂、磷、鉀、維生素B1、胚芽留存率、送達周期進行評測。

礦物質鎂、磷、鉀和維生素一樣,屬于人體必需的常量元素,在人體組織的生理作用中發揮重要的功能。對于胚芽米這類碾磨度不太精細的谷物,胚芽米中的胚含有更豐富的礦物質鎂、磷、鉀、B族維生素。根據《中國居民膳食常量元素參考攝入量》2018版,1~3歲的寶寶每日建議攝入量為鎂110mg/d,鉀為900mg/d、磷250mg/d,而礦物質是無法通過人體自身產生或合成,需要從食物中攝取。

通過檢測可以看到,胚芽米并不是智商稅。與精白米相比,胚芽米在鎂、磷、鉀、維生素B1等營養成分上有絕對優勢。町芒研究院建議寶媽可以經常給寶寶食用胚芽米,幫助他們從食物中補充更多的鎂、鉀、磷及B族維生素。但是不同品牌的胚芽米產品在營養表現上差異較大。

胚芽米是指稻谷在加工過程中保留了其胚芽部分的一種精制米,而留胚率必須達到80%以上。大米胚芽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胚芽重量僅有稻谷的3%,卻擁有60%以上的營養,所以胚芽留存率和完整率是衡量胚芽米品質的重要指標。
根據町芒研究院對市面上在售胚芽米的評測結果發現,市面上胚芽米宣傳的留胚率多為85%或90%,然而胚芽米的留胚率實際情況真的和宣傳數據一樣嗎?根據評測結果町芒研究院發現,部分產品宣稱留胚率高達≥98%,實際肉眼幾乎看不到任何胚芽。
3.3感官評測
在感官評測環節,對于胚芽米、全麥面粉、中筋面粉這類產品,主要從煮/蒸前、后的色澤、性狀、氣滋味三個指標進行打分。對于不同油品的食用油,主要通過實驗室的恒溫儀器,對食用油進行不同溫度梯度下進行感官評測。
胚芽米主要消費人群是嬰幼兒寶寶,寶寶的味覺非常敏感,食物的滋味口感直接影響孩子是否能夠接受,父母對于感官評測環節較關注。

在所評測的胚芽米中,有50%的產品能夠做到色澤呈黃白色,口感軟糯彈牙,米香濃,后味甘甜;10%的產品出現口感偏硬,不適合咀嚼能力不強的嬰幼兒,聞著略有哈味,吃起來有陳米味。針對出現這一情況的產品進一步調研發現,該產品的送達周期較長。米從脫殼——包裝——出售——到達消費者手中,周期越短代表胚芽米的相對“新鮮度越高”,所以周期越短越好。町芒研究院建議家長選購送達周期較短的產品(送達周期10天以內)。
對于全麥面粉與中筋面粉的感官評測,町芒研究院在同樣操作流程的情況下進行蒸制。整個流程均保證了面粉損失率控制在5%,同樣為了保證結果的客觀性去掉了最高分和最低分,下面是全麥面粉及中筋面粉的感官評測分值情況,感官評測滿分5分。


通過感官評測對比發現,中筋面粉在口感上的分值普遍高于全麥面粉。不同產品的全麥面粉做成饅頭后口感差異也比較大,大多數含麩量較高的全麥粉口感偏硬、粗糙,會出現“后味發酸、口感過于粗糙、像在吃糠”等評價,也有個別產品感官表現優秀,既保證了含麩質,口感又很軟。整體來看,全麥面粉并不適合直接蒸饅頭,更適合做全麥面包或者摻一些普通面粉中和口感。
對于不同油品的食用油,主要通過實驗室的恒溫儀器,對食用油進行不同溫度梯度下進行感官評測。根據評測結果,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個別的兒童植物調和油會有不同程度的哈喇味和苦味,尤其在加熱后苦味嚴重,哈喇味更加明顯。對于更適合涼拌的亞麻籽油來說,生吃的口感直接影響體驗感,町芒研究院所評測亞麻籽油整體感官表現良好,均屬于聞著有淡淡清香,質地略為濃稠,口感順滑醇厚,但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入口發苦”,對于孩子來說,亞麻籽油的營養價值雖然很高,但是“苦味”實在難以接受。
四、農副產品案例研究
4.1農副產品行業頭部企業與產品簡述
目前,我國糧油行業生產企業數量眾多,市場集中度較低,進入者正不斷增多,但得益于品牌知名度較高等因素影響,幾家知名企業行業龍頭優勢較為明顯。其中,耳熟能詳的食用油品牌有金龍魚、福臨門、胡姬花、魯花等;市場占有率較高的面粉品牌有新良面粉、五得利面粉、金沙河面粉等;知名度較高的米面糧油品牌有金龍魚、十月稻米、福臨門、柴火大院、稻花香等。下面從特色產品、經營背景、營收規模等對農副產品行業3家較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中儲糧集團、北大荒農墾集團、金健米業)進行比較。

4.2農副產品行業存在的問題與機遇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農副產品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已有長足發展,但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裝備投入和技術研發水平亟待改善。 農副產品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農副產品加工。目前,農副產品加工業存在明顯的加工裝備創新能力不強,行業內對加工設備改善重視程度低等問題,這嚴重制約我國農副產品加工裝備產業發展。一方面農副產品加工設備的創新主體較少,同時行業內暫未有明顯集群現象,許多設備制造企業都是小型企業,囿于技術和條件只能一再模仿、重復,農副產品加工設備質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政策推動了行業間對農副產品加工工藝的研究,加工技術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加工設備發展速度,這使得加工技術得到提升,但現有設備加工能力無法滿足技術要求,或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跟上技術的步伐,這顯然失去了提升技術的意義,造成技術和裝備脫節。
二是行業缺少嚴格監管機制,農副產品質量評定標準不一,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影響農副產品質量的因素可以從多方面來看,首先農產品加工過程缺少相應的行業標準。正如上文所述,大多數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設備同質化嚴重,加工水平不高,無論是國家還是行業間對加工過程的質量監管體系都不夠全面,加大農副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其次供應鏈中的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均可能產生污染,但目前缺少嚴格的農產品加工質量監管體系,農副產品從生產、加工到以上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問題,行業缺少嚴謹的檢測工序,難以明確責任,不利于行業管理,無法保證農副產品質量。最后,在行業監管不健全的情況下,部分黑心商家會以次充好,不同于前兩種情況是受限于條件和技術,第三種情況帶來的危害是廣泛而嚴重的。
三是行業集群現象暫未形成,供應鏈上下游無法構建利益共同體。相關研究表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副產品加工業在空間上較為分散,沒有明顯的產業園區,上下游之間不能建立有效利益聯結機制。盡管目前各地已創建出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區,但未與下游銷售端如批發市場、超市、個體銷售者等,和上游采購端如農民、合作社、生產基地等搭建有效鏈接,同時受到原材料、技術和設備等因素制約,園區內企業仍主營生產,即使建立了園區也無法合理安排市場中供銷渠道,易誘發無序甚至惡性競爭。

四是農副產品生產過程中副產品未得到有效利用。 由于我國農產品加工仍以初加工為主,農副產品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副產物,初級加工工藝對副產物利用程度有限,研究表明,我國對農副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僅40%左右。在2013年的一篇報道中稱,我國糧食加工副產物中,碎米利用率最高,但也僅為16%;其次是米糠的利用率,不足10%,而稻殼利用率不足5%,米、油料副產物利用率在20%以上,2013年一年我國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約5.8億噸,其中有60%作為廢物丟棄或閑置未利用。農副產品加工副產物一方面存在利用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還存在著過度加工的問題。過度加工主要表現在糧食加工中,由于市場的需求和追捧,“精良、潔白”成為面粉的選擇標準之一,這使得加工過程中片面追求極致的外觀。糧食碾磨加工中,大米出品率應在70%—75%,小麥面粉應達80%以上,但我國大米、小麥面粉平均出品率僅為65% 。過于加工導致每年損失150億斤以上,不僅造成營養損失,更造成糧食資源浪費。
但即使是面對重重困境,農副產品行業也依舊存在機遇。不同于以往農副產品“加工簡單、利潤低廉”,在未來,農副產品的獲利空間將有大幅上升。數據顯示,新一代家庭主力90后逐漸關注養生,79.1%的90后認為健康飲食是養生的重要調理方式。米面糧油食品作為飲食的基礎消費,同時也是日食用量占比較高的消費品,消費者對其品質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推動了品牌升級;同時對于大宗物品,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本就很低,而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升高,消費能力增強,在更高品質要求之下價格敏感度進一步降低,行業附加值及盈利能力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此外,消費者更細化的需求也引導米面等行業加快了整合進程,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行業發展趨勢都在向優質產地布局、產品多元化以及品牌化靠攏。首先是國家政策在積極培育發展行業新模式,推動行業向科技型、智能型、集群化改善。農副產品行業科技型未來突出表現在國家深入實施“科技興糧”,鼓勵糧食企業與科研機構、涉糧院校合作,加強糧食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精深加工、綠色倉儲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創新,培育一批創新型糧食企業;通過加快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配備上倉儲、加工、質檢、物流等服務功能,推動糧食產業集群發展;智能化主要表現在銷售端,互聯網浪潮為農副產品銷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利用好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工具,探索線上直營店、進入固定直播間等新經營模式,能夠更方便快捷了解消費者所需,有利于產品方向正確調整。
4.3創新案例
4.4.1 創新工藝,鮮濕面空心掛面
益海嘉里在研發之路上深耕多年,積極探索了中國面食發展方向,益海嘉里面粉在國內擁有二十余家面粉生產企業,其產品充分依托“集團研發中心、事業部產品管理、工廠品研部”三級新品研發體系,采用了民用粉專用化、烘焙粉差異化的生產營銷模式,自主研發的“金龍魚”多用途小包裝粉、“花鼓”高端烘焙粉、“香滿園”牛肉面專用粉等市場細分產品,并啟動了“鮮濕面”“活性發酵空心掛面”“意面”等新項目。
在《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又名為“藕面”的空心掛面又一次走入了大家的視線中。由于其條細心空,相對普通掛面,更易消化,也更易入味,因此受到消費者青睞。同樣也受到了企業的追捧,許多中小企業、掛面制作坊開始嘗試生產空心掛面。但是空心掛面制作的過程繁瑣,制作周期長,而且對濕度、溫度要求苛刻,受天氣影響較大。前期民間作坊在制作過程中,多采用古法,即采用鹽水加面,在發酵下制作成“空心”。但發酵時間控制不好,就可能引起微生物滋生,不利于食品安全??招膾烀媸袌鋈狈Τ墒斓墓に嚭屯晟频纳a方法。
為了改善這一困境,也為消費者帶來真正有營養、口感好的空心掛面。金龍魚試驗團隊通過創新發酵技術,在傳統空心掛面基礎上,發明了全新一代空心掛面——活性發酵空心掛面。因為其采用了低水分發酵技術,應用了活性酵母和分段發酵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一來面團經過活性發酵,能夠將營養物質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物質,二來影響鈣元素、鐵元素等微量元素吸收的植酸也能被酵母分解,三來酵母本身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提高了掛面營養物質吸收率。同時,保證了面條能夠“空心”,也避免為了抑制微生物過度滋生而加入大量食用鹽,這樣產出的面條口感更好、面香味濃郁。
4.4.2 細分市場,推出特色專用面粉
近年來中糧集團根據新疆飲食特點,有針對性地推出細分類目新產品,如新疆麥芯小麥粉、福臨門富纖黑麥粉、以及香雪馕餅專用小麥粉。與普通小麥相比,黑麥所含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都遠遠高于前者,適合制作面條,對于熱愛大盤雞的新疆人民來說,可謂是普通小麥粉的首選優良替代品。值得一提的是,香雪馕餅粉在2017年就已經推出,而《馕(餅)專用小麥粉》是2019年10月01日才開始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新品的推出不僅僅是打開了地域市場,更為產品細分、促進消費升級鋪好了道路。隨后市場上陸續出現了面包粉、餅干粉、自發面粉、湯用淀粉、糕點粉等等,面粉產品市場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五、農副產品行業發展趨勢預判
5.1健康出發,產品走上輕食快車道
從農副產品消費者畫像中可以看出,社會消費主體逐漸轉變為80后90后。在疫情反復的當下,年輕消費主體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與此同時,在發達的技術之下米面糧油等產品的儲存時效也越來越長,消費者因此開始傾向于囤積更多的農副產品在家中,以備不時之需。
對消費者來說,囤積的食品越多,對于食品的營養需求和安全要求也越高。首先是考慮到“囤積”的目的,是為疫情足不出戶而囤,或者因較“宅”的個性而囤,此時米面糧油等提供的營養支撐較多,營養成分當然是越全面越好。其次年輕的消費群體越來越熱衷于健身,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采購米面糧油時,“成分黨”逐漸增多。最后,消費者處于健康需求,對于“少油少糖”的飲食越來越推崇,米面糧油的消耗已經有所減少,食品的結構穩定、易于存儲已經成為一大賣點。
行業內企業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些變化,越來越多的在產品中突出成分、配料,迎合健康需求。

在未來,企業要持續提升食用油市場比例,一是要重視油料開發,選擇營養更加全面的油料產物;二是可重視油品的脂肪酸組成和比例、生理活性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生產營養健康的功能性油脂等;企業要更多地拓展米面糧油市場,可從微量元素含量、谷物豐富性、膳食纖維含量等方面入手,打造成分優秀的健康產品。
5.2效率出發,產品運用定制化思維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米面糧油都是以“原料+品類”命名,如小麥粉、雞蛋面條、花生油,但實際使用時消費者都帶著具體使用目的去購買產品,現有產品僅能提供一個大概消費方向,許多消費者在購買前需要做大量功課,搜索“做曲奇哪種面粉合適”等類似的內容,這使得消費者花費的時間增加,且不一定能夠買到合適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出發,商家不妨自己給自己打廣告,直接推出人群對口、功能對口的產品,如寶寶面粉、健身專用面粉、曲奇面粉、炒飯米等,搶占市場先機,突出產品優勢與特點,使得消費者一旦有對口需求就能夠聯想到該產品,提高雙方效率。
同時,考慮到獨居或青年家庭比例上漲,可以設計“一人份”、“雙人份”面粉、油等小包裝,減少對用量不熟悉的人群購買焦慮。目前,像金龍魚等品牌已經推出“小瓶高端嘗鮮”油,在未來,農副產品必因“細分化”而“高端化”的發展方向必然成為新的趨勢。
5.3主打地區差異化營銷
總體來看,我國食用油市場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華東地區等,而由于南北消費偏好不同,小麥粉在北方銷量要明顯優于在南方銷量,面對種種差異,企業可以主打差異化的營銷策略,使顧客群體產生歸屬感、親切感。一是針對需求畫像中的地域差別設計更有針對性口味的產品,例如中糧香雪在新疆地區推出的打馕面粉,就能夠有效地占據需要制馕片區的市場,對于其他地區想要嘗試自制馕的消費者,在面對各種“高筋粉”、“低筋粉”等時,一定會率先選擇更有針對性的產品;二是對有明顯地域消費偏好或有民族特色的產品設計差別定價,對于消費量大的區域,可以適當改變價格,促進產品銷售,樹立產品形象;滿足消費者品牌消費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顧客的忠誠度;帶動新產品的銷售,擴大產品組合。
5.4讓農副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2020年初,由于疫情的影響,許多農副產品面臨著“沒有銷路”、“走不出去”的困境,但是助農直播的到來給整個行業注入了一泉活水。在工廠中、在運輸站點里,在直播間中,“主播+糧農”、“主播+果農”的搭配越來越多,給在疫情中被困家里的消費者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也為他們的每一筆消費帶來更豐富的意義。
從那時起,農副產品就已經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時至今日,仍能看到許多直播間有專售農副產品,如“東方甄選”。由此可見,農副產品與直播間等“互聯網+”形式的結合,能夠較好地拉動人氣,對農副產品行業和直播間雙方均有益。
除了依賴于外部的直播間,農副產品企業自己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例如主動利用“中國農副產品交易網”,了解市場行情、供應關系、展示產品以及提前了解農副產品展銷會,積極參加線下活動等,也可以積極主動組建自己的直播間,節約直播成本。
參考文獻
[1]2022年食用油行業趨勢白皮書
[2]2022年中國糧食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預測報告
[3]2021年中國糧食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4]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5]食用油行業:匠心積淀,迎接黃金時代
[6]2020食用油行業現狀及前景分析報告
[7]糧油、米面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包裝化(2021年)
[8]2022年糧油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空間分析 米面糧油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圖文來源:町芒(ID:dingmang2018) ,轉載已獲授權。原文: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本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布,請聯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