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千圖網會員
酸、甜、苦、咸、鮮是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的5種基本味感,近些年來,有些學者認為脂肪味是第6種基本味感。脂肪味感主要來源于甘油三酯,這些甘油三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水解產生脂肪酸,并與口腔中不同類型的味覺受體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從而產生脂肪味感。
本文通過市場調查及專家咨詢,選取了41道目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典型川菜,然后對這41道菜品中的酸味、甜味、咸味、鮮味、麻味、辣味和脂肪味進行了感官分析。
表1中將川菜分為最基本的24種不同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泡椒味型、怪味味型、糊辣味型、紅油味型、家常味型、魚香味型、荔枝味型、咸鮮味型、甜香味型、煙香味型、椒麻味型、蒜泥味型、五香味型、糖醋味型、咸甜味型、陳皮味型、醬香味型、姜汁味型、麻醬味型、椒鹽味型、香糟味型、芥末味型。本文所選菜品的味型包含了其中的17種。


菜品的感官評價方法
菜品味感感官評價表示方式見表2,不同菜品分別用不同的三位數的隨機編碼進行標記,比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分別用416,735,251進行編號,采用0~9分制進行評分,0表示沒有味道,1表示很弱,5表示中等強度,9表示很強烈。

41道抽樣川菜菜品中的酸味、甜味、咸味、鮮味、麻味、辣味和脂肪味的強度見表3。
表3 41道抽樣川菜味感感官評價分析結果

20名感官評價員對41道抽樣川菜菜品中的咸味感官評分平均值最高,達(3.61±0.89)分,其次為鮮味,為(2.72±0.7)分;辣味(2.66±1.83)分;脂肪味(1.96±0.77)分;麻味(1.81±1.23)分;酸味(1.65±1.32)分;甜味得分最低,為(1.44±0.95)分。
41道抽樣川菜味感強度平均得分的蛛狀圖見圖1。

由圖1可知,本文抽樣的41道川菜味感以咸鮮味為主,其次為麻辣味和脂肪味,然后為酸甜味。甜味雖然感官評分最低,但是在川菜的24種味型中共有15種味型在制作過程中添加了不同數量的甜味調味品,占比超過一半,其在川菜“清鮮醇濃并重”這一風味特點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同味型菜品味感強度分析
本文所選41道菜品包含了17個味型,不同味型菜品的味感強度蛛狀圖見圖2。

由圖2中A可知,咸鮮味型和家常味型的味感輪廓非常相近,均以咸味和鮮味為主,并帶有較弱的脂肪味和辣味,而麻味、甜味和酸味不明顯,家常味的咸味味感稍強于咸鮮味。從本文的研究結果看,僅從味感上很難區分咸鮮味型川菜和家常味型川菜。
由圖2中B可知,紅油味、蒜泥味和麻辣味川菜的味感輪廓非常接近,均以辣味和咸味為主,且兩種味型的辣味和咸味味感強度相當,其次為酸味、咸味、麻味和脂肪味,甜味較弱。麻辣味型顧名思義以麻辣味為主,但是本文結果顯示,麻辣味型川菜的咸味強度最大,平均分值為4.02分,其次才是辣味(3.72分)和麻味(3.06分)。
由圖2中C可知,陳皮味和糊辣味的味感輪廓比較接近,均以咸味和辣味為主,并帶有較弱的麻味、鮮味和脂肪味,而酸味和甜味強度很弱。糊辣味是采用“燒存性”的方法和原理來制作的,是取辣椒和花椒將糊而未焦時的香味,再與其他味型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的味型。糖醋味的鮮味強度最大(3.2分),其次為甜味(2.85分)、咸味(2.25分)和脂肪味(2.4分),而酸味的得分只有0.5分。怪味型川菜以咸味和辣味為主,且這兩種味型的味感強度相差不大,其次為具有相當強度的甜味和酸味,以及較弱的鮮味、麻味和脂肪味,由此可以看出怪味味感復雜,各種味感均具有一定的強度。
由圖2中D可知,姜汁味、椒麻味、醬香味、甜香味和泡椒味5種味型川菜的味感輪廓各不相同,這也說明這5種味型的川菜在味感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姜汁味以咸味(3.68分)和酸味(3.53分)為主,并具有稍弱的鮮味(2.42分)以及較弱的辣味(1.37分)和麻味(1.11分),還有非常弱的脂肪味(0.53分)。椒麻味型川菜的7種味感強度都不大,鮮味強度最大,僅有1.82分,其次為咸味(1分)、甜味(0.68分)、麻味(0.23分)、酸味(0.23分)和脂肪味(0.23分),以及非常輕微的辣味(0.18分)。醬香味型川菜的這7種味感強度也都不大,其中脂肪味最強(3.21分),其次為咸味(2.47分)、鮮味(1.63分)和甜味(0.84分),酸味、麻味和辣味都較弱。甜香味型川菜的甜味(5.5分)最為突出,并具有相當強度的鮮味(1.9分)、脂肪味(1.7分)和咸味(1.55分)。泡椒味型川菜的辣味強度最大,高達7.63分,其次為具有相當強度的酸味(4.47分)和咸味(4.32分),麻味(2.84分)和鮮味(1.42分)較弱。
從本文所試的41道川菜17個味型的感官分析結果看,除了咸鮮味和家常味,紅油味、蒜泥味和麻辣味,以及陳皮味和糊辣味的味感輪廓非常相近外,其余10個味型川菜的味感輪廓差異較大,反映出不同味型川菜的不同味感特點。
不同原料菜品味感強度分析
本文所選41道川菜按主要原料種類細分為畜肉類、禽肉類、水產類、蔬菜類和豆制品。不同原料菜品的味感強度蛛狀圖見圖3。

由圖3可知,這5類原料制作的川菜的味感輪廓較為相似,均以咸味為主,其次為鮮味、辣味和麻味。
具體來看,畜肉類菜品以咸味(3.86分)為主,其次為鮮味(2.69分)、辣味(2.68分)和脂肪味(2.26分),酸味(1.95分)、麻味(1.8分)及甜味(1.74分)較弱,且具有相當的強度。禽肉類菜品也以咸味(3.66分)為主,其次為辣味(3.1分)、鮮味(2.64分)、麻味(2.37分)、脂肪味(2.28分),而酸味(1.23分)和甜味(1.21分)較弱。而水產類菜品以鮮味(3.67分)和咸味(3.59分)為主,其次為辣味(2.46分)和脂肪味(2.16分),麻味、甜味和酸味較弱。蔬菜類菜品以咸味(3.19分)最為突出,其次為辣味(2.41分)、酸味(2.34分)和鮮味(2.25分),而甜味、麻味較弱。豆制品的鮮味強度最大,達4.46分,其次為辣味(3.41分)和麻味(2.62分),以及較弱的鮮味(1.89分)、脂肪味(1.66分)和酸味(1.38分)。該結果顯示不同原料對菜品味感輪廓影響較小。
為觀察動物原料和植物原料菜品的味感差異,本文對所選的41道菜品按照動物原料菜品和植物原料菜品進行了分類,并計算了各味感強度的平均分值。

由圖4可知,動物類原料菜品和植物類原料菜品的味感輪廓較為接近,均以咸味強度最大,除了酸味以外,植物類菜品的其他6種味感強度均小于動物類原料菜品。動物類原料菜品以咸味(3.69分)和鮮味(3.17分)為主,其次為辣味(2.65分)、脂肪味(2.21分)和麻味(1.92分),甜味(1.57分)和酸味(1.37分)稍弱些。而植物類菜品以咸味(3.34分)為主,其次為辣味(2.49分)、鮮味(2.1分)和酸味(1.99分),而麻味(1.45分)、脂肪味(1.31分)和甜味(1.15分)較弱。
聚類分析
為進一步考察所選41道菜品的總體味感特征及類型,本文對所選41道川菜的酸味、甜味、咸味、鮮味、麻味、辣味和脂肪味進行了聚類分析。

由圖5可知,按照相異度(dissimilarity)>38%,可以將41道菜品按照味感不同分為3大類。第1大類包括粉蒸牛肉、魔芋燒鴨、大蒜燒鯰魚、麻辣牛肉干、麻辣黃辣丁、麻婆豆腐、超級麻辣鴨頭、涼粉、蓉錦辣子雞、水煮牛肉、家常豆腐、魚香茄子、夫妻肺片、紅油雞片、涼拌折耳根、蒜泥白肉、陳皮兔丁、怪味雞絲、宮保雞丁和什錦泡菜20道菜品;第2大類包括雞豆花、白果燉雞、糖醋脆皮魚、開水白菜、醬酥桃仁、龍眼甜燒白和椒麻春筍7道菜品;第3大類包括干燒鯽魚、清蒸江團、土豆燒甲魚、螞蟻上樹、水煮香辣魚、回鍋肉、鹽煎肉、干煸四季豆、豆瓣鯉魚、魚香肉絲、魚香青元、酸菜魚、鍋巴肉片和姜汁豇豆14道菜品。
將聚類分析后的3大類菜品的各味感強度平均值繪制蛛狀圖,結果見圖6。

由圖6可知,經過聚類分析后的這3大類菜品的味感輪廓存在顯著的差異,第1類菜品味感強度都較強,以辣味(4.13分)和咸味(4.09分)為主要味感,其次為麻味(2.8分)、鮮味(2.49分)、脂肪味(2.17分)、酸味(2.14分),甜味最弱(1.22分)。第1大類共有20道菜品,占了本文所選菜品的49%,接近一半,因此可以看出,辣咸味兼合麻鮮酸味和脂肪味是川菜味感的主要特點之一,體現了川菜口味清鮮醇濃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稱的特點。
第2類菜品味感強度較弱,比較清淡,以鮮味(2.39分)和咸味(2.02分)為主,其次為甜味(1.84分)和脂肪味(1.74分),而酸味(0.4分)、麻味(0.17分)和辣味(0.09分)均很弱。
第3類也以咸味(3.73分)和鮮味(3.22分)為主,其他5種味感稍弱,但強度相差不大,分別為辣味(1.84分)、脂肪味(1.78分)、甜味(1.55分)、酸味(1.52分)和麻味(1.23分)。
結論
本文對所選的41道川菜菜品中的酸味、甜味、咸味、鮮味、麻味、辣味和脂肪味進行了感官分析。41道抽樣川菜菜品中的咸味感官評分平均值最高,達(3.61±0.89)分,其次為鮮味、辣味、脂肪味、麻味、酸味,而甜味平均分最低。咸鮮味和家常味,紅油味、蒜泥味和麻辣味,以及陳皮味和糊辣味的味感輪廓非常相近,而其余10個味型川菜的味感輪廓差異較大,反映出不同味型川菜的不同味感特點。動物類原料菜品和植物類原料菜品的味感輪廓較為接近,均以咸味強度最大,除了酸味以外,植物類菜品的其他6種味感強度均小于動物類原料菜品。聚類分析顯示,這41道菜品按照味感不同可以分為3大類,且這3大類菜品的味感輪廓存在顯著的差異。
圖文來源:范茜,王琳,任婧楠,范剛,李志,謝定源,趙鐳,張璐璐,潘思軼,袁方.川菜菜品味感感官分析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1,46(02):132-138.,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

提醒:文章僅供參考,如有不當,歡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讀者不應該在缺乏具體的專業建議的情況下,擅自根據文章內容采取行動,因此導致的損失,此公眾號運營方不負責。如文章涉及侵權或不愿我平臺發布,請聯系處理。